这孩子气的坦白,让许知意心头一软。她知道,这份小小的醋意,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在乎。回到家,关棋一言不发地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子,径直走进了厨房。半小时后,一桌丰盛的晚餐就摆上了桌。香煎的银鳕鱼,淋着黑椒汁的牛排,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菌菇汤。两人坐在温馨的灯光下,享受着难得的二人世界。窗外是城市的璀璨灯火,屋内是饭菜的温暖香气。那些声名,那些追捧,仿佛都隔绝在了门外。这一刻,她不是什么引领时代的许教授,他也不是什么运筹帷幄的关总,他们只是最普通的一对夫妻。这份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周五,医院高层召开内部战略会议,主题就是围绕许知意的研究成果,进行下一步的规划部署。会议上,院长首先对许知意再次进行了高度赞扬,并宣布了国家级神经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的消息。在座的各位主任、专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一片肯定的声音中,一位头发花白、在院内德高望重的心外科主任,清了清嗓子,开了口。“许主任的成就有目共睹,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他先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但我们作为医生,除了追求技术的顶峰,更要考虑它落地后的现实问题。我有两个顾虑,想和大家,也和许主任探讨一下。”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手术设备伦理、成本这些都是她之前为了追求技术极致而暂时搁置的问题。如今,成功已经到来,这些问题便无可回避地摆在了面前。她的洞察力可以看到数据流的冲突,可以优化算法,可以将设计图打磨至完美。那么,它能不能看到一条降低成本的路径?能不能预见到一条规避伦理风险的方案?一个新的、比单纯技术突破更宏大、也更艰难的研究方向,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她要做的,不仅是创造神迹,更是要让神迹降临人间。那场关于伦理与成本的会议,像一颗种子,在许知意心里生了根。她正思索着如何让神迹普惠人间,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便落入了她的邮箱。发件方是世界医学联盟。邮件内容言简意赅,正式邀请她作为特邀嘉宾,在下个月于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医学峰会上,进行四十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这是全球医学界最顶级的盛会,能受邀上台的,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这份邀请,意味着国际主流医学界对她及其研究成果的最高认可。院长办公室里,院长拿着打印出来的邮件,手都有些抖,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菊花:“知意啊,这是我们榕城一院,不,是我们整个医学界的荣耀!”许知意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与这份荣耀相比,她更关心那些现实的难题。然而,声望的浪潮总伴随着暗礁。就在榕城一院准备大肆宣传这一喜讯时,国内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中华医学前沿上,刊登了一篇访谈。受访者是京州协和医院的王振国主任,一位在传统神经外科领域浸淫四十余年,享有盛誉的专家。访谈中,王主任被问及如何看待许知意的芯片技术时,他慢条斯理地对着镜头说:“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是可贵的,但医学,尤其是人脑相关的领域,容不得半点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