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您可来了!”
看到时晚夏,灾民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难处。
时晚夏让诗晴记下大家的诉求,自己则走到那个妇人身边,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的。
她立刻让随行的医官过来给孩子看病,又从自己的行囊里拿出两袋米递给妇人:“先给孩子熬点粥,不够再去衙里找我。”
妇人接过米,眼泪止不住地流:“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从安置点回来后,时晚夏立刻下令:撤换了负责分救济粮的小吏,让李忠亲自监管粮食物资;
同时督促工匠加快搭建简易民房,要求十日之内,让至少一半的灾民住进能遮风挡雨的房子里。
“大人,工匠们说,普通的土坯房怕下次下雨又会塌,要不要用青砖?”
诗晴拿着图纸问道。
时晚夏摇摇头:“青砖太贵,府库现在没那么多钱。”
“你去让工匠们按这个图纸建——我在图纸上加了木梁加固,地基也挖得深一些,能抗住一般的雨水。”
她画的图纸,是结合了现代抗震防洪知识的土坯房结构图。
一开始,工匠们还半信半疑,觉得一个女知府懂什么盖房子。
可当第一间房建好后,工匠们试着往墙上泼了一桶水,墙体竟没有像往常那样渗水;
又让人推了推房梁,房梁也纹丝不动。
“大人这图纸,真是神了!”
工匠头儿对着图纸连连赞叹,“有了这个,咱们建的房子肯定结实!”
解决了住房问题,时晚夏又盯上了道路和水利。
大水冲毁了楚州通往邻州的三条主干道,还有城外的河堤也塌了大半。
没有道路,物资运不进来;
没有河堤,下次汛期再来,百姓又要遭殃。
她立刻组织灾民参与抢修:年轻力壮的去修河堤、铺道路,老人和妇女则负责烧水、做饭,每人每日两斤粮米作为报酬。
这个决定不仅解决了工程的人力问题,还让灾民们有了收入,一举两得。
可修河堤和道路,需要大量的粘合剂。
当时用的石灰浆粘性差,遇到雨水就容易化。
这时,时晚夏想起了前几日她提出的“水泥”技术。
她让人在楚州城外找了几天,终于在一座山里找到了石灰石和粘土矿。
随后,她招募了十几个有经验的窑工,在矿边建了一个小型的水泥作坊。
诗晴跟着她一起蹲在作坊里,看着她指导窑工们将石灰石和粘土按比例混合、煅烧、研磨,最后制成了一种灰白色的粉末。
“大人,这东西真的比石灰浆好用吗?”
诗晴看着手里的水泥粉,有些怀疑。
时晚夏笑了笑,让人取来水,将水泥粉和水混合成糊状,然后抹在了两块石头之间。
“等它干了,你再试试能不能把石头分开。”
第二天,诗晴特意去试了试——那两块石头竟像长在了一起,她用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把它们掰开。
“大人!这‘水泥’也太厉害了!”
她跑回来,兴奋地对时晚夏说。
有了水泥,河堤和道路的抢修进度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