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看书斋>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种 >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五十(第1页)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五十(第1页)

夜色渐深,记忆馆的人潮渐渐散去,林小满和陈阳帮着周教授收拾好展台上的杂物,又仔细检查了门窗和灯光。周教授看着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青釉瓷瓶,指尖轻轻拂过瓶身的兰草纹,忽然说:“其实还有件东西,我没带来。”

林小满正把笔记本放进抽屉,闻言抬头:“还有别的老物件吗?”

“是个旧木盒,”周教授的声音带着些悠远的意味,“我母亲当年用来装针线的,盒盖上刻着‘平安’两个字,是我父亲亲手雕的。后来我母亲走后,我把它锁在苏州老房子的柜子里,这次回来得急,没来得及取。”

陈阳停下手里的活:“那等您下次回苏州,我们陪您一起去拿吧?正好也能看看您说的老巷子,拍些照片回来贴在记忆馆里。”

周教授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犹豫:“你们工作不忙吗?其实我自己去也可以的。”

“不忙!”林小满立刻摆手,“我们早就想看看苏州的老巷子了,正好跟您一起去,还能听您讲更多过去的事儿。”

陈阳也跟着点头:“对,就这么定了,等周末我们一起去苏州。”

周教授看着两个年轻人热情的样子,心里暖烘烘的,笑着答应下来。三人锁好记忆馆的门,沿着昏黄的路灯往家走,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显得格外安宁。

转眼到了周末,天刚蒙蒙亮,林小满和陈阳就提着提前准备好的行李,来到了周教授家楼下。周教授早已收拾妥当,手里提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给苏州老邻居带的特产。三人坐上去苏州的高铁,一路上,周教授指着窗外的风景,给两人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我小时候,苏州的巷子里全是石板路,下雨的时候,石板缝里会冒出青苔,走起来滑溜溜的,我总爱跟着小伙伴在巷子里跑,每次都被母亲追着骂。”周教授笑着说,眼里满是怀念,“那时候巷子里有很多小铺子,有卖糖粥的,有卖馄饨的,还有修鞋的、补锅的,每天早上都特别热闹,喊叫声此起彼伏的,特别有烟火气。”

林小满靠在车窗上,想象着周教授说的场景,忍不住问:“那现在那些小铺子还在吗?”

周教授叹了口气:“大部分都不在了,这些年苏州展得快,很多老巷子都翻新了,不过还有几条老巷保留了下来,我家原来住的那条巷就是其中之一。”

高铁很快就到了苏州,三人打车来到周教授所说的老巷。刚走进巷子,林小满和陈阳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偶尔有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晒太阳,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哼着苏州评弹,一派悠闲自在的景象。

“就是这里了,”周教授看着熟悉的巷子,眼眶有些湿润,“几十年没回来了,变化不大,还是老样子。”

巷子口有个卖糖粥的小摊,摊主是个头花白的老人,看到周教授,立刻热情地打招呼:“阿周?你怎么回来了?好些年没见你了!”

“王师傅,是我,”周教授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这次回来拿点东西,顺便看看大家。”

王师傅笑着给三人盛了三碗糖粥:“快尝尝,还是当年的味道,免费!”

林小满尝了一口,软糯的糯米裹着甜甜的红糖,还有淡淡的桂花香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太好吃了!比我在别的地方吃的都正宗!”

王师傅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常来!”

三人吃完糖粥,跟着周教授往巷子深处走,来到一栋老房子前。房子的门是木制的,上面刻着精致的花纹,虽然有些陈旧,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周教授从布包里拿出钥匙,轻轻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门开了。

屋里的光线有些暗,周教授打开窗户,阳光透过木窗棂洒进来,照亮了屋里的陈设。屋里的家具都是老式的,有一张八仙桌,几把太师椅,还有一个旧衣柜,上面摆着一个老式座钟,钟摆还在轻轻晃动,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我母亲当年就喜欢坐在这张八仙桌旁做针线活,”周教授指着八仙桌,轻声说,“每天下午,她都会把针线盒拿出来,坐在窗边,一边做针线,一边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

他走到衣柜前,打开柜门,从里面拿出一个木制的盒子。盒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表面的漆已经有些脱落,盒盖上刻着“平安”两个字,字迹虽然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雕刻时的用心。

“就是这个盒子,”周教授小心翼翼地把盒子递给林小满,“你看,这是我父亲雕的,他虽然是个木匠,却没什么文化,只会写这两个字,当年为了雕这个盒子,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林小满接过盒子,轻轻打开,里面放着几枚锈迹斑斑的针,还有一团团颜色各异的线,虽然已经有些陈旧,却依旧整齐地摆放着。“这个盒子真好看,”林小满轻声说,“能想象出阿姨当年坐在窗边做针线的样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