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中产阶级”,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创造的并流行于网络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的出现有目的性。
如果大家看过教员的,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里面有深刻的阶级区分,如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无产半无产阶级。从来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
这个“中产阶级”是否是以资产而论,或者以收入而论,形容社会的中等财富群体。我并不清楚。但是很明显,这个词,让一部分人对“资产阶级”模糊了。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有一定的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可能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或者说中等财富群体。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的本质不是血统、学历、财富这些东西,而是个体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客观地位。是否拥有生产资料,是否通过剥削他人剩余价值生存,是否依靠工资维生,构成一个人阶级归属的根本判断依据。因此,阶级不是文化属性,是经济位置;不是主观选择,是客观事实。
所以,很多人在谈到“小资不是资”“中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时,仅仅只是以资产的多寡而论。这很明显,忽略了个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哪怕是财产微薄的人,只要有剥削压迫的关系存在,也可以是资产阶级。绝不是以“财富”的多少来定性。
很多人通过高考,考公,考编等制度性渠道脱离了底层,脱离了无产阶级。但是高考,职场竞争,精英教育,本质上还是资本主导社会下的制度性诱导,是对底层人的筛选,将一部分人从底层抽离,使其成为中产,成为资本的附庸,从而削弱无产阶级整体团结。这种制度性筛选绝对不是公平。
“中产阶级”一词似乎意在表明社会存在某种“中立的”群体,既不完全站在统治阶层一方,也不完全属于被压迫阶层。然而在阶级斗争的现实逻辑中,不存在所谓“中立”。所有社会位置最终都要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中选边站队。那些被称为“中产”的群体,若依赖工资收入,则在结构上必然与劳动者一致;若依赖资本性收入,则在结构上与资本家一致。不存在一个独立、脱而稳定的“中立阶层”,所谓“中产”因此是虚假的中立幻想。
当然,我并不是说,阶级不能流通。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或者富裕家庭的人,通过后天的理论学习,价值觉醒,也可以走进工农人民的运动,坚定的站在无产阶级一边,成为无产阶级的朋友。而出身于无产阶级家庭的人,也有可能通过资产阶级制度下的筛选渠道,晋升为中产,成为压迫机器的一部分。
“中产阶级”的概念往往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需要。它能够营造一种社会结构稳定、阶层流动顺畅的表象,从而缓解社会矛盾的尖锐化。通过让人们相信自己属于“中产”,统治阶级能够分散劳动者的阶级认同,使他们放弃对资本与劳动矛盾的深刻理解。因而,“中产阶级”更多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而非真实的阶级划分。它的存在意义在于掩盖,而不在于揭示。
最终,我们必须承认,“中产阶级”之所以被提出并广泛传播,恰恰在于它能够有效遮蔽社会的真实阶级结构。社会的根本对立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非某种中间阶层的独立存在。将大量劳动者包装为“中产”,就可以淡化他们作为劳动阶级的身份,从而阻碍阶级认同的形成。由此可见,“中产阶级”并不是现实存在的阶级,而是对真实矛盾的掩盖性叙事。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dududu历史不是爽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