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看书斋>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 > 第416章 汴河风起承医脉宋境戾影续凶顽(第1页)

第416章 汴河风起承医脉宋境戾影续凶顽(第1页)

汴河风起承医脉,宋境戾影续凶顽

一、卯时乱世迁徙赴汴京

卯时的中原官道,晨雾浓得像化不开的愁绪,黏在破旧的车帘上凝成水珠,顺着木辕滴落,砸在坑洼路面的积水中,溅起细碎的涟漪。路面散落着晚唐战乱的残迹:半截生锈的枪头斜插在泥里,甲片的铜绿在雾中泛着冷光,空气中除了潮湿的土腥味,还飘着一缕若有若无的戾气,像毒蛇的信子,悄悄舔舐着行人的神经。

一支伪装成商队的队伍正缓缓前行,为两辆马车的木板泛着暗青——那是用墨家秘传的“防火防腐木”制成,内部嵌着极细的青铜引气丝,纵横交错织成“护典阵”,车帘边角绣着的“兼爱”二字虽已褪色,却仍在晨光中透着几分庄重。车辕上悬挂的圣火盏,灯芯用终南山圣火余烬制成,泛着微弱的淡金,与引气丝相互共鸣,将车厢周围的戾气悄悄吸附。

车厢内,灵枢正用软布擦拭《医道融贯典》的孤本,指尖拂过泛黄的书页,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他身着洗得白的青色医袍,鬓角新添的几缕银丝在晨光中格外显眼,腰间的三齿刀虽久未出鞘,刀鞘上的矩尺纹却仍泛着冷光,透着久经沙场的锐气。对面的素问则将圣火核心贴在胸口,核心泛着淡青,与她鬓角银链垂着的青铜小鼎相互呼应,鼎身刻着的圣火纹轻轻颤动,将车厢内残留的戾气彻底驱散。

“师父,前面就是汴京城郊了!”车外传来沈念安清脆的声音,少年掀开车帘,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您看,汴河的船帆都看得见了,城墙上的‘宋’字大旗在雾里飘着,比咱们一路经过的那些荒州府热闹多了!”

灵枢放下医典,起身走到车边,目光穿透晨雾望向远方——汴京城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汴河如一条银带绕城而过,河面上商船往来,桅杆密密麻麻如树林,城墙虽不如长安宫墙巍峨,却透着一股战后重生的烟火气。可他袖中的青铜符突然微微烫,符面泛起极淡的幽绿,像一层薄纱覆在“非攻”二字上,这是墨家传下来的戾气预警信号。

“乱世刚定,汴京虽盛,却未必是净土,”灵枢的声音沉稳如石,“晚唐时墨渊虽被我们重创,但其残部余孽仍在,若让他们知晓我们带着医典与圣火核心,必会像饿狼般扑来,此行需步步小心。”

素问也走到车边,从袖中取出一片试毒叶,叶片在空气中停留片刻,边缘便泛出淡绿:“空气中有极细的引气丝,应是墨渊余孽残留的。好在汴京地脉旺盛,又有官府设局治理,戾气比晚唐时淡了七成,只要我们暂不暴露墨家传人的身份,短时间内可保安全。”

话音未落,前方雾中突然冲出十几个穿灰布衫的汉子,个个手持锈迹斑斑的长刀,刀刃上还沾着泥垢,为的汉子脸上横着一道三寸长的刀疤,从左眼划到下颌,腰间挂着块泛绿的青铜片,片上刻着的“鼎”字印记,与当年墨渊傀儡的标记一模一样。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刀疤汉粗哑的声音像破锣般响起,他用刀指着马车,眼神贪婪,“识相的就把车上的财物和医书留下,爷爷还能饶你们一条狗命!”

沈念安立刻拔出腰间的青铜针,针尾红绳缠着火绒草纤维,泛着淡金:“师父、师娘,这些人身上有戾气,是墨渊余孽!”少年虽只有十七岁,却因从小跟着父亲沈青习武,此刻眼神里没有丝毫怯意,反而透着几分跃跃欲试。

灵枢眼神一凛,腰间的三齿刀“呛啷”出鞘,刀背矩尺纹在晨光中泛出金光:“墨渊余孽,晚唐时你们的主子已被圣火重创,今日还敢在此拦路抢劫、觊觎医典,当真是不知死活!”

刀疤汉见灵枢拔刀,脸上露出狰狞笑容,挥刀朝着灵枢面门砍来:“敬酒不吃吃罚酒!墨渊大人早有谕令,凡藏有墨家医典者,格杀勿论!”

灵枢不闪不避,挥刀相迎,“当”的一声脆响震得周围雾气都微微晃动,三齿刀背的金光与长刀上的黑气碰撞,出“滋啦”的声响,像是烙铁烫在冰上。刀疤汉只觉一股巨力从刀身传来,手臂麻,踉跄着后退两步,虎口竟隐隐作痛。

素问趁机掏出西域火神镜,镜身泛着冷光,将圣火盏的光芒反射到灰布衫汉子身上。金光所及之处,汉子们身上的黑气快消散,有几个眼神渐渐恢复清明,“噗通”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我们是被戾气控制的!刀疤汉抓了我们的家人,逼我们来抢医书,我们不是故意的啊!”

刀疤汉见同伴倒戈,心知不妙,转身就想往雾里逃。沈念安眼疾手快,手腕一扬,两枚青铜针如流星般飞出,精准刺入刀疤汉后腰的“气海穴”——这是戾气聚结的要害。刀疤汉浑身一颤,像被抽走了力气,倒在地上抽搐,腰间的青铜片掉落在地,泛着幽绿。灵枢上前捡起青铜片,用指尖的青铜符轻轻一触,符面金光闪过,片上的黑气消散,露出里面刻着的“墨渊余部?河朔分舵”字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来墨渊余孽已蔓延到汴京周边,”灵枢收刀入鞘,“我们需尽快入城,找到安全之地存放医典,再设法联系宋朝的医者与道家传人,共同防备余孽作祟。”

队伍继续前行半个时辰,终于抵达汴京城门。城门守卫身着宋朝禁军军服,甲胄鲜明,检查虽严,却对携带药箱的医者格外客气——城门旁贴着官府告示,用朱砂写着“广招天下医者,充实太医局、惠民药局,凡有真才实学者,官府供给食宿,优渥相待”。灵枢出示晚唐太医院遗留的青铜令牌,守卫见令牌上刻着“太医院医丞”字样,立刻拱手放行,还热情指引:“几位若有意行医,可去城南惠民药局,那里正缺懂针灸祛邪之术的大夫,主管李修远大人最是惜才!”

踏入汴京的瞬间,灵枢只觉眼前一亮——街道上车水马龙,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汴河上的漕船往来如梭,船工的号子声与岸边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一派太平景象,与晚唐的荒凉破败截然不同。他望着眼前的繁华,想起杜甫“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心中感慨万千:“乱世之后,终见太平。宋朝官府重视医道,正是我们延续墨家‘兼爱济世’初心、传承医道的好时机。”

二、辰时汴京医局遇新机

辰时的汴京惠民药局,早已人声鼎沸。药局位于城南最繁华的地段,朱红大门高达丈余,门楣上悬挂的“惠民济世”匾额是宋朝翰林学士亲笔书写,笔锋苍劲,在晨光中泛着漆光。这是宋朝官府设立的公立药局,不仅为百姓免费施药,还负责培养医者、修订医典,是汴京医者汇聚之地。

药局院内的空地上,几位身着长衫的医者正围着一尊半人高的青铜人议论纷纷。这青铜人是宋朝新铸的“针灸铜人”,铜人表面鎏金,身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经络穴位,每个穴位都用朱砂标注名称。铜人内部灌满清水后封其表面,医者需按病症找准穴位进针,若位置精准,清水便从针孔流出,是检验针灸技艺的绝佳工具,也是药局培养学徒的重要教具。

灵枢、素问与沈念安走进药局,目光第一时间就被青铜人吸引。灵枢快步上前,指尖轻轻触碰铜人手臂上的“尺泽穴”,指腹能清晰感受到穴位下的细微凹槽——他瞬间便看出,铜人内部藏着简易的导气机关,与墨家机关脉诊仪的原理相似,只是铜人穴位间的导气通道过窄,无法模拟人体脉气的流动变化。

“这铜人设计精巧,却有一处缺憾,”灵枢轻声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议论声瞬间安静,“穴位间的导气通道仅容丝通过,无法模拟不同体质患者的脉气差异。若能按墨家‘引气丝’的原理,在铜人内部嵌上极细的青铜丝,将穴位串联起来,再连接外部仪盘,就能实时显示脉气流动的度与强度,让学徒直观感受针法火候的变化,比单纯检验穴位精准度更具实效。”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青色官服的中年医者从人群中走出。他面容儒雅,颌下留着三缕长须,腰间挂着枚刻有“太医局丞”字样的象牙令牌,正是惠民药局的主管李修远。李修远走上前,对着灵枢拱手行礼,语气恭敬:“这位先生所言,正中药局教学之弊!在下李修远,负责惠民药局的学徒培养事务。这铜人虽能检验穴位是否精准,却无法让学徒理解‘辨证施针’的精髓——许多学徒能找准穴位,却不懂根据患者脉气调整针法力度,往往治不好病,反而延误病情。先生提到的‘引气丝’,不知能否详细讲解其原理?”

灵枢回礼,从袖中掏出一枚巴掌大的微型机关脉诊仪——仪盘是青铜打造,边缘嵌着十二枚小针,盘心刻着太极图,与道家阴阳理论相呼应。“在下灵枢,曾研习墨家机关医道,”灵枢将脉诊仪递给李修远,“这是墨家传下的脉诊仪,内部嵌着三根青铜引气丝,能感应人体脉气的流与强弱,仪盘指针的摆动幅度对应脉气变化。若将此原理融入铜人,在穴位间铺设引气丝,再用机关连接仪盘,学徒施针时,就能通过仪盘指针的变化,直观掌握脉气与针法的关联,事半功倍。”

李修远接过脉诊仪,小心翼翼地翻看,手指抚过仪盘上的纹路,眼中满是惊叹:“没想到墨家机关术竟能与医道结合得如此精妙!我朝虽重视医学,修订了《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等大典,却鲜有人研究医具改良。先生若愿留在惠民药局,定能为我朝医学展立下不世之功!”他顿了顿,语气愈恳切,“官府对有真才实学的医者格外优待,不仅会为先生安排单独的住处,还能让先生参与太医局的医典修订工作,将墨家医道纳入官修医典,让更多医者受益!”

素问笑着补充,语气温和:“我们师徒三人从晚唐乱世而来,一路颠沛,只为延续医道传承。只是战乱中许多医典遗失,我们手中虽有部分墨家医道手稿,却需与宋朝医典相互印证,才能补全缺憾,让医道更趋完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修远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更加兴奋:“太好了!药局藏书楼藏有我朝最新修订的医典百余卷,还有不少晚唐遗留的孤本,其中就有几卷《墨家医道残编》,先生若愿加入,可随时查阅。今日恰逢药局每月一次的百姓义诊,不如先生露一手,让我们见识下墨家医道的精妙之处?也好让药局学徒们开开眼界!”

灵枢点头应允,随李修远来到义诊区。义诊区早已排起长队,队伍中多是年老体弱的百姓,不少人面色苍白,显然受病痛困扰已久。一位白老妇人被家人搀扶着上前,她双手紧紧捂着胸口,呼吸急促,脸色紫,连说话都断断续续:“大大夫我这心口疼了三年找了好多大夫都没治好今天今天疼得快喘不上气了”

李修远上前为老妇人诊脉,片刻后皱眉道:“老夫人这是肺经瘀堵,气血不畅所致,只是瘀堵日久,寻常针灸需多日才能缓解,今日怕是”

灵枢上前,接过老妇人的手腕,指尖轻搭脉门,同时从袖中掏出改良火神针。他让沈念安取来圣火盏,将火神针在圣火上轻轻熏烤,待针身泛出淡青,便按机关脉诊仪的提示,快在老妇人手臂的“尺泽穴”“列缺穴”各刺一针。针尾的导气结刚一贴上皮肤,就泛出淡金,吸附着经脉中的黑气。

不过半盏茶的功夫,老妇人的呼吸渐渐平稳,脸色也从紫转为红润。她惊喜地摸着胸口,声音带着激动:“不疼了!真的不疼了!大夫,您这针也太神了,比之前扎的那些针舒服多了,一点都不疼,还暖暖的!”说着,老妇人就要跪倒磕头,被灵枢急忙扶起。

周围的百姓与医者纷纷围拢过来,惊叹声不绝于耳。李修远更是激动得连连点头:“墨家针法果然精妙!不仅取穴精准,还能快祛邪,比传统针灸见效更快,且无疼痛感,真是医道奇术!先生,我这就修书一封,向太医局举荐您,恳请您留在惠民药局,将墨家医道传授给更多医者,为天下百姓造福!”

灵枢望着百姓们期盼的眼神,又想起墨瑶祖师“兼爱济世”的遗训,心中的决心愈坚定。他对着李修远拱手道:“承蒙李主管看重,灵枢愿留在惠民药局,与诸位一同修订医典、培养医者,让墨家医道与宋朝医学相互融贯,为汴京百姓、为天下苍生尽一份绵薄之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