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避可以,长时间居住,可能会引发各种矛盾。
而背靠大山的好处,就是从不缺乏建造材料。
陈余带队进山伐木,在废墟上建起棚户区,可暂时解决栖身问题。
简陋是简陋了些,但事急从简,却也无可厚非。
一时间,重建计划如火如荼。
众人利用有限条件,因地制宜,迅速恢复生产。
在此期间。
再无反贼或者官兵再来“光顾”过满江镇,此前这个被誉为“大山明珠”前御窑重镇,似乎被世人所忘却。
半年后。
随着北陌与淮州联军对反贼的扫荡初见成效,安州府境内大部平稳。
整个大景国东部,除了云州三郡仍在反贼的掌控下割据之外,其余地方已经收复。
少帝颁下圣旨,声称反击叛军已初见成效,下令此前撤离的各地官府开始回撤,重新建立起朝廷的统治。
至于云州三郡,反贼拒死抵抗,朝廷大军一时间也攻不下来。
远在满江镇百里之外的官道上。
此时出现一支长长的官服队伍,既有平民混迹其间,也有大量全副武装的士兵,绵长数十里不绝。
目测。。。得有数千人,乃至上万。
排头的先锋军,分别由两支不同编制的队伍领衔。
其中一支身穿飞鱼服,腰悬绣春刀,明显就是天子犬齿,大内锦衣卫。
另一支则身穿寻常的地方守军甲胄,举着“徐阳县衙”的木牌,跟在锦衣卫旁边。
原徐阳县令姓崔,单名一个“阳”字。
这货算是个老人精了,颇懂卖弄权术,上奉下承那种,极为圆滑。
;在反贼还没有大举攻占那时,就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早早就做好了撤离的准备。
反贼距离徐阳县还有千里时,他已拖家带口跑得没影,随行还有数千居民,皆是满江镇上的富贵家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歹是前御窑重镇,就算被取缔,原本镇上也有上万百姓。
只是崔阳携县衙吏员撤走时,带走了大部分人,这才显见“萧条”。
当然,其中一些自己不愿离开的大户人家例外。
比如,石家与周家。
崔阳逃得快,回来也快。
朝廷圣旨刚下,他便拖关系上书,请旨首批返回驻地。
一来,是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以免被朝廷认为无用,被投闲置散。
二来,也是为了表忠心,想着第一批返回赴任的话,可以优先拿到朝廷下拨的重建款项。
反贼这一阵闹腾,将东境十余郡县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大量生产停滞。
若是没有国库下拨粮饷援助,估计未来几年都无法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