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我看书斋>大唐:我养新城小,新城养我老 > 第208章 守家的常山公主(第2页)

第208章 守家的常山公主(第2页)

第二个对常山公主动手的,是常山公主的亲爹李世民。

前面提到过,李世民早就觊觎小公主和常山公主富饶的封地。

有王黄淼淼她们在,他也就只能想想;现在王黄淼淼她们不在了,他就可以付诸行动了。

他毫不客气地把小公主的封地从大东北换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把常山公主的封地从大草原换到了鸣沙山。

真是父爱如山体滑坡。

这也就算了,反正王黄淼淼不在,常山公主回大唐也不方便,封地她一时半会儿也用不上,也没法打理,拿走就拿走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王黄淼淼回来了,她能用上了,李世民不是得老老实实给她还回来。

可李世民不光想要常山公主的地,还想刷常山公主的卡。

他一直觉得小囊菌作为二道贩子,差价赚得太狠,拿他当冤大头。

上次让小囊菌帮忙代购越野车,一辆价值四十万的坦克肆百,小囊菌硬是报价四十斤黄金。

贞观年间的黄金购买力一克能买大约oo斤大米,跟现代黄金市价相若。

唐代一斤近似于六百克。

这样换算下来,就相当于他花了一千九百万,买了一个四十万的东西。

兕子她们在现代,看似是花小囊菌的钱,哪样他没给报销了?

上次他给了小囊菌一块价值千万的顶级和田玉。到长孙皇后的账户上就五十万。

那顶级美玉,在大唐也是奇珍异宝,也值老鼻子钱了。

每每想到这儿,李世民都会感到深深地肉痛。

可别跟李世民说什么小囊菌能帮李世民薅世家的羊毛搞基建。

古往今来,政商都是分离,从政不从商,从商不从政,为的是防止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对市场造成破坏性干扰。

现代社会制度比古代社会进步得多得多,也没见席伯伯跟谁合伙开市给老百姓赚社保钱。

连政府小蚂蚁都不能染指经商。

关于政商不分带来的危害,可以举一个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王安石变法三分之一的内容就是为了填充国库,神宗皇帝在王安石的建议带头做生意,创立了三种国营企业:

均输法(国营贸易局)、市易法(国营零售店管理局)、青苗法(国营高利贷)。

按理论来说,朝廷应该获利甚大,实际上因为私人企业受到冲击,贸易和商业大为减少,朝廷税收受损到惊人的程度。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已经降低为与民争利的贩夫走卒。

很多小人更是把变法当成是钻营的一种途径,比如吕惠卿、邓绾等人。大宋朝纲败坏、朋党之争自此伊始。

万不得已的时候(贞观前六年天灾人祸不断,实在是太穷了),李世民也搞过类似青苗法的“捉钱令史”,经济缓和后褚遂良立刻指出来这么搞容易朝纲崩盘。

后来有一次王黄志宏和褚遂良、房玄龄、阎立本等人一起钓鱼赏月喝酒吃烧烤,无意中说起了苏轼,提到苏轼那必然提到王安石变法,硬融进来的李世民就听了那么一耳朵。

李世民还记得当时褚遂良那脑瓜子昂地,跟获胜的大公鸡似的,一副智商太满,得往下流点得德行。

所以从商,是皇帝最下下策的选择,而上上选择是想方设法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来创造税收。

比如放开禁酒令,鼓励民间酿酒纳税。研究琉璃制作之法,制作高奢商品大同蓝;展民族手工业来赚取外汇……

况且李世民动不了世家可真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世家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人家文化影响力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山西龙门王家的族长王通。他有一个弟弟,叫王绩,凭借一《野望》坐定了唐诗第一楼沙,他还有一个孙子叫王勃,初唐诗坛扛把子。

最牛逼的是他的学生: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温彦博、薛收、陈叔达、窦威……

除了薛收死太早,没混上宰相,剩下的都是初唐的宰相。

连军神李靖都受过王通的教导,就是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弟子存有异议。

没有世家,李世民都没有人可以用,你让李世民怎么动?

李世民不是抠搜,他是真差钱儿。

有了王黄一家四口的襄助,这十年来他不需要他像历史上一样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了,都是躺赢,省了不老少军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