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社会给穷人福利、给底层人吃饭,却不给他们“改变命运”的通道,那他们获得的不是“尊严”,而是“管理式的人道主义”。
所以,真正想让人民过得好,就不能只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站起来”。
阶级上升”是最核心的社会动力,不是“生活条件改善”。
为什么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爆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因为当年真正实现了“阶级翻转”——贫下中农第一次成了土地主人,工人第一次可以参与企业决策。
这才是历史上罕见的“广义公平”,而不仅是“工资高了”或者“房价便宜了”。
让一个原本没有权力的人获得权力,让一个被压迫的人拥有了话语权,这是最核心的社会动力。它让人愿意拼命工作、愿意去创造、愿意为国家建设献身。
而当社会重新退回到“阶级固化”的结构时,即使再多的福利放也难以刺激真正的社会进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有阶级的活力,才有社会的前进。
什么是公平?不是我吃多少,而是我有没有资格去决定吃多少。
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抽象,但正是教员所强调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一个人如果只负责“拿”,不负责“决定”,他再富也是被动的角色。
比如在企业里,老板与员工的区别,不是工资,而是权力结构——谁能决定生产方向、分红比例、用工制度,谁才是“主”,其他人即使拿钱也是“仆”。
阶级公平的核心不是分赃,而是共治;不是拿多少,而是谁说了算。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没有阶级公平,就没有真正的稳定。
历史上每一次剧烈的社会动荡,都不是因为“吃不饱”,而是因为“公平被践踏”。
春秋战国末期,农民吃得起饭,但土地兼并严重、贵族骑在人民头上;清末民初,城市工人收入提高,但制度腐烂、特权横行;o世纪的拉美国家,石油资源丰富、福利繁多,但社会结构极度不平等,导致一轮轮军变和暴力革命。
压倒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来不是“物质贫乏”,而是“阶级剥夺感”。
当一个群体意识到自己没有未来、永远无法改变处境,他们就会选择“破坏这个系统”。这不是非理性,而是“制度性的反抗”。
教员伟大,不仅在于让人民吃饱饭,更在于“人人是国家主人”。
很多人只看到了“分地给农民”“让工人进工厂”,却忽略了背后深刻的阶级解构:地主阶级被彻底打破,资本家丧失统治权,政治权力真正由工农阶级把持。
这不仅是一次物质上的变化,更是“阶级主导权”的彻底转移。
那时的国人,即使物质不丰富,但内心充满希望,因为他知道“我不是社会的零件,而是国家的主人”。
所以,教员说:“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不是口号,而是阶级公平最有力的表达。
真正的幸福,不是你手里拿了多少,而是你有没有资格决定明天。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dududu历史不是爽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