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
三日前,庆阳街的茶楼酒肆里,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聚香居的东家是如何用乡野粗粮欺瞒贵客,背地里又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
三日后,所有的流言蜚语都像被一场大风吹散的尘埃,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翰林院王学士那被裱起来、挂在“听雨轩”最显眼位置的《汉寿良品赋》,是醉仙楼钱掌柜亲自推出的、每日只卖三坛的“一碗汉寿”烈酒,更是那道从宫里传出来的、册封何青云为“汉寿县主”的圣旨。
“县主?一个商户之女,竟被封了县主?”
“你懂什么!我可是听说了,这位何县主,不简单!她弟弟就是那个被冤枉的汉寿县令,人家姐弟俩,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把一个鸟不拉屎的穷县,变成了如今能酿出贡酒的宝地!”
“可不是嘛,听说那‘汉寿王’在醉仙楼一坛拍出了八百两的天价,连安阳王都亲自去捧场了!”
一时间,“汉寿良品”这四个字,成了京城里最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
聚香居门口的队伍又排了起来,只是这一次,排队的管事们脸上再没了半分倨傲,取而代之的是小心翼翼的恭敬。
李重阳依旧笑眯眯地站在柜台后,手里的算盘拨得飞快,只是那句“售罄”说得更加理直气壮了。
京西的宅院里,也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温馨。
刘雨兰不再日日以泪洗面,她每日最高兴的事,就是去温泉庄的菜地里,亲自挑拣最新鲜的蔬菜,再指挥着厨房的婆子,给归来的女儿和女婿炖上一锅滋补的汤。
何远星则像只快活的小蜜蜂,整日跟在凌煕身后,药圃里的每一种草药,她都认得清清楚楚,甚至还能像模像样地给庄子里的佃户们开些治头疼脑热的方子。
这日午后,何青云正坐在院里的石榴树下,手里拿着一封刚从汉寿县寄来的信。
信是何平安写的,字里行间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说,那条通往青阳镇的青石官道已经修了近一半,作坊的产量也提了上来,第一批“汉寿烧”已经封坛入窖,只等明年开春,就能运往京城了。
信的末尾,他还用小字写道:“姐,汉寿县的冬天比京城还冷,我已让钱老蔫带着人,在山上搭了几个暖棚,试着种些冬土豆,不知能否成功。”
“另,娘亲的棉袄很暖,穿在身上,就像娘在身边一样。”
何青云看着那几行字,眼眶微微热,她将信纸小心折好,收进怀里。
“在想什么?”李重阳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还端着一碗刚做好的冰糖雪梨。
“在想平安,”何青云接过碗,温热的甜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他一个人在那边,也不知这个年要怎么过。”
“他不是一个人,”李重阳在她身边坐下,将她微凉的手裹进自己掌心,“他有全县的百姓陪着,有我们给他铺好的路,今年的这个年,他定会过得比谁都踏实。”
他看着何青云眼里的那丝牵挂,忽然道:“等过了年,京城的生意再稳些,我们就回去看看他,好不好?”
何青云闻言,眼睛瞬间亮了,她抬头看着他,眼里的光比碗里的冰糖还甜。
“好。”
年关将至,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充满了节日的喜气。
聚香居也推出了年节限定的“全家福”大礼盒,里面不仅有招牌的酱肘子和卤牛肉,还配上了一小捆晶莹剔透的“龙须粉”和一小坛醇香四溢的“汉寿烧”,礼盒是用红漆木盒装着,上面系着明黄的丝带,看着就喜庆。
这礼盒一经推出,便被京城的各大府邸抢购一空,成了今年年节最体面、也最难得的节礼。
除夕夜,京西宅院里,灯火通明。
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
刘雨兰亲手做的八宝鸭油光锃亮,凌煕炖的当归鸡汤香气四溢,何远星还像模像样地学着做了道凉拌海蜇丝,酸甜爽口。
桌子正中央,留着一个空位,上面摆着一副干净的碗筷。
那是留给远在汉寿县的何平安的。
李重阳打开一坛窖藏了半年的“汉寿陈酿”,琥珀色的酒液倒入杯中,满室生香。
他举起第一杯酒,对着那个空位,朗声道:“平安,这第一杯酒,我们全家敬你,你在汉寿县为国为民,辛苦了。”
何青云也举起酒杯,眼眶微红:“弟弟,新年安康,万事顺遂。”
刘雨兰和何远星早已哭成了泪人,母女俩靠在一块,回忆着过去阖家团圆的热闹与欢腾,半是心酸,半是欣慰。
心酸的是一家不能团聚,欣慰的是她们的儿子与兄长如今已经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正在千里之外为满县百姓鞠躬尽瘁。
一家人默默地饮尽了杯中酒,仿佛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身影,此刻就坐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一同,分享着这来之不易的团圆与安宁。
窗外,辞旧迎新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将整个京城照得亮如白昼。
何青云靠在李重阳的肩头,看着窗外那璀璨的烟火,心中一片安然。
她知道,这京城的风云,或许还未平息,三皇子的怨毒,或许还在暗处蛰伏,如同虎视眈眈的毒蛇,随时准备跳出来咬他们一口。
可她不怕。
因为她有家人,有朋友,有那千里之外、与她心意相通的弟弟,更有那片虽然贫瘠、却承载了她所有希望和心血的土地。
只要这些都在,她便无所畏惧。
来年开春,那条通往汉寿县的青石官道,就要全线贯通了,到时候,她要亲自回去看看,看看那片土地,又会开出怎样令人惊喜的花朵。
喜欢带着市回古代请大家收藏:dududu带着市回古代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